admin@qdsonghua.com
13499476777
admin@qdsonghua.com
13499476777
本文摘要:刘继广林泽攀汪阳东中国绿色时报9月8日报道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口激增,粮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刘继广林泽攀汪阳东中国绿色时报9月8日报道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口激增,粮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人多地少,粮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统计,2007年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只有40%。
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是有效缓解食用油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举措。目前,我国虽有油茶林面积5000万亩,但亩均产油量仅3~5公斤。进一步提高油茶生产技术水平,大力推广优良新品种、新技术,新造高产油茶林和抚育、更新改造低产林,油茶产量将大幅度提高。
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油茶产量提高到亩均50公斤,年产茶油总量将达到300万吨,占我国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25%左右,从而成为我国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品种。以目前油菜亩均产油40公斤计算,300万吨茶油就相当于置换出7500万亩耕地。无疑,油茶的发展将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油茶与乌桕、油桐、核桃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它也是我国特有的优良乡土树种。油茶虽然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长期以来并没有成为我国重要的食用油品种,其主要原因是多数油茶林为老残、低产、低效林,亩产茶油不足5公斤,全国茶油年产量也仅为20多万吨。中国林科院从建院开始,老中青三代油茶科技工作者就致力于科技攻关,力求改变油茶发展现状。
他们针对油茶良种缺乏、无法攻克种苗扩繁技术、经营粗放等问题,联合全国同行,持续不断地努力攻关,终于在油茶良种选育、良种快繁、高效栽培以及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国林科院在油茶产业科技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四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建立了完善的种质资源库,筛选出了抗性强、结果量大和出籽率高的油茶特异种质,选育出了目前已在我国大力推广的油茶第二代系列高产良种,实现油茶产量、性状的飞跃;二是发明了以芽苗砧嫁接技术为核心的快繁技术,实现了油茶优良品种无性扩繁规模化,解决了油茶种苗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促进了油茶培育方式从实生林向无性系林的飞跃;三是建立了以栽培区划为基础、以品种配比为核心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使油茶由粗放经营转向园艺化栽培,实现了油茶林产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四是精品茶油研究与开发、有机茶油研制和副产品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油茶产业的经济效益。中国林科院在油茶产业方面的技术突破,有力地推动了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使油茶从一个食用油中不起眼的小类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食用植物油资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不仅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推广良种占全国应用面积80%万物种为先。
油茶产业也不例外,良种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良种的丰产、高抗性等优良特性,与实生林分相比,产量可提高10倍,由此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中国林科院的科技工作者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集中力量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油茶种质资源清查与收集工作,当时查清了普通油茶、小果油茶、攸县油茶、浙江红花油茶等可供食用的20多个主要油茶物种,整理出普通油茶地方品种、类型、家系160多个,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衡东大桃等第一代优良品种,并实行就地推广。
“六五”、“七五”期间,中国林科院牵头组织全国油茶科研协作组,联合开展油茶育种攻关计划。油茶科技人员从上万份育种材料里筛选出68个高产、质优、抗病的油茶新品种,油茶产量平均提高了10倍,其中,单品种测试亩产油70公斤以上4个,50公斤以上18个,30公斤以上46个;通过省级良种审定的有56个,通过国家审定的21个,占全国良种的42%。所选良种在全国9个省33个县(市)推广,面积达到120万亩,占全国良种应用面积的80%,其中已经进入盛果期的有36.8万亩。江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大量应用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江西林科院和赣州林科所选育的良种,营造了占全国油茶新品种总面积2/3以上的油茶高产林分,在高产油茶新品种造林等方面国内领先,建成以江西渝水、贵溪、丰城、樟树为代表的油茶高产新品种科技示范基地,在国内油茶新品种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林科院又连续开展了油茶杂交育种工作,建立了成熟的杂交育种试验林,再次筛选出了一批具有高出油率、高抗性的杂交组合和良种。有了良种,还必须进行良种的规模化扩繁,这是大规模营造高产油茶林的前提和基础。
要培育品质稳定、性状一致、变异小、开花结实早的油茶种苗,必须通过无性化才能做到,也只有通过无性化才能建设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为了解决油茶无性繁殖困难、繁殖效率低下等严重影响良种选育和良种应用的问题,适时研发了以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为核心的油茶良种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和高产良种穗条生产技术,推动了油茶培育方式的变革,解决了油茶长期以来无法实现无性系良种化的难题,使油茶品种规模化扩繁和优质苗木快速培育成为可能,为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苗技术基础。采用该技术,每亩育苗量可从3000株提高到8万株,提高20多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以此技术为基础,各地建成了国内油茶良种苗木生产基地,如江西分宜、宜春、赣州、南昌,浙江丽水,湖南衡阳,安徽黄山、舒城、太湖等,解决了困扰我国油茶良种苗木生产需求的瓶颈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42个油茶良种重点苗圃每年可培育油茶种苗5000多万株,其中95%以上的油茶育苗基地都应用了中国林科院研发的芽苗砧嫁接规模化育苗生产技术。攻克低改技术茶油产量提高5倍我国现有5000万亩油茶林,其中95%以上是实生低产低效林分。多年来,中国林科院组织相关科技人员,集中攻关油茶低产林改造,确定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模式低改”的油茶低产林改造原则,提出了油茶低产林改造模式和技术。
其中,低产油茶林整体转换成有机栽培技术效果最为明显,浙江省建德市建成了首个通过国家认证的有机油茶栽培基地。油茶主产区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低产林实施改造后,亩产茶油可达20~30公斤,产量提高5倍以上。如今,该项技术已在全国21个县(市)得到推广,推广面积达178万亩,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6亿多元。
仅油茶有机栽培技术就已推广近10万亩,年实现经济效益2亿多元。油茶具有自花授粉结实率低的特点,不同无性系间坐果率相差很大,品种配比在油茶丰产性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研究试验,中国林科院科技人员建立了以良种配比为核心的高产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为油茶产业稳健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关键技术支撑。以此项技术为核心和相关配套技术为依托,在地方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高产、早实良种丰产栽培示范园,示范园产油量达到50公斤以上。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联合主产区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在多年对栽培区气候区划、立地研究和大量栽培试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部《油茶丰产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该标准在全国油茶产区得到广泛应用,并对我国油茶产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创了我国油茶标准化培育先河。防治病虫害保障油茶建设成果在我国南方油茶主产区,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高达10%~35%,是除品种外影响油茶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林科院专家深入油茶产区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提出为害油茶的害虫共有10目72科235属的300余种,病害50余种。针对油茶主要病虫害,在育种过程中强化抗病育种的同时,积极开展防控研究,取得明显效果。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对油茶炭疽病发病规律、抗病机制和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油茶炭疽病症状及株间传播途径、主要侵染源和病源的载体,并鉴定出攸县油茶为油茶果实炭疽病的高抗物种。
在油茶炭疽病间接鉴定技术方面,研究出了以枝叶为标准、检验普通油茶果实炭疽病的准确度一览表,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经过对数十种药剂的室内外筛选,提出防治油茶炭疽病最佳农药配方。依据病株和种子带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油茶炭疽病的发生。
针对危害严重、造成损失较大的油茶炭疽病、煤病、软腐病、油茶毒蛾、油茶尺蠖、油茶刺绵蚧、茶蚕、茶梢蛾等近20余种病虫害,提出了实行以营林措施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研究并提出了这些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危害程度相应的防控技术。合理加工利用提升油茶产业效益近几年,油茶加工水平提高很快,食用植物油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在茶油加工中得到快速应用,油茶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产品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但是,目前我国尚无适合油茶特性的专用加工技术和装备,油茶果实综合利用加工技术匮乏,特别是高档茶油产品研发和果壳、茶粕等深加工技术不足,制约了油茶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林科院加强了油茶加工利用技术研发,与浙江、江西、安徽等省12家企业合作,研制出茶籽自动剥壳技术、精品茶油加工技术、有机茶油加工技术、茶油贮存关键技术,开发出化妆品用油,研制成功高纯度茶皂素提取技术(92%以上),利用茶皂素和茶粕成功开发了高尔夫球场专用肥料和海塘清洁剂等产品;研制出精品茶油产品15个,高档化妆、洗涤用品6个;研究了不同物种、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式茶油、茶粕贮藏品质变化规律,为提升茶油及其副产品加工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服务大局强化决策技术服务本着服务大局、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提供科技支撑的宗旨,从2007年开始,中国林科院组织有关专家赴全国油茶主产区开展油茶产业调研,研讨油茶产业发展前景,分析科技、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撰写了我国油茶良种、油茶科研进展、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和对策等方面的系列报告。为实现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年中国林科院又制定了油茶科研工作中长期工作计划,明确油茶科研工作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参与起草了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
目前,正在组织专家分析油茶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调研油茶产业化发展管理模式以及运行机制等。中国林科院还积极参与国家级油茶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先后参与了江西渝水、上饶等国家林业局油茶示范基地的科技支撑工作,制定了营造新的高产新品种示范林、大面积低产林改造的工作计划。从去年开始,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和亚林中心对分布在全国的30多个油茶实验基地进行整理,并根据试验工作内容、工作特色和地区代表性,重新筛选确定一批合作前景好、代表性强、基础扎实的实验基地作为长期基地予以支持,努力使之成为油茶新品种新技术重点试验示范基地。中国林科院系统整理了几十年的油茶科技成果,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编辑出版了针对中高层管理者的科普小册子和针对基层的技术丛书,并送发各级政府和林农。
与江西、安徽、贵州、广西等多个省(区)开展分层次油茶科技服务工作,通过专题讲座,为各级政府管理者分析油茶产业现状、前景和制约因素,通过网络、电视和技术交流,提高林农特别是林改后的油茶经营大户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上下结合,多层推进,使得油茶科技走进千家万户,从根本上提高了油茶产业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打造油茶产业美好未来中国林科院之所以在油茶科技方面迈出大步,依靠的是其雄厚的科技实力。
首先,中国林科院拥有全国结构合理、学科齐全的一流油茶科技创新团队,有专业科研人员25人,在油茶育种、种苗扩繁、经营和精深加工等关键领域都建有创新小组;其次,建成了包括遗传改良、生理生态、微体快繁、精深加工和病虫害防治等专业门类齐全、设备优良的油茶实验室,在江西、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和湖南等地建设了10个油茶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第三,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拥有全国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种质资源库、采穗圃和良种扩繁基地,在浙江金华、富阳,福建福安,江西分宜等地建有良种保存基地,为因地制宜选择良种、研究高效栽培技术以及优良产品推广奠定了工作基础。中国林科院在油茶产业中长期发展上还将高歌猛进,围绕国家油茶产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将于近期重点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发挥首席科学家等高层人才的作用,加强调研和科技论证,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林业局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油茶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支撑与科技下乡等方面的工作,为国家林业局油茶产业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二是加强油茶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本着“巩固核心、对外开放、广泛合作”的指导思想,继续建设好全国油茶科研协作网络,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青年人才,拓展油茶研究合作领域和合作单位,共同打造国家级油茶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于国家油茶产业的中长期发展。
三是围绕油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重点开展油茶精品良种筛选、油茶新品种选育、精细化园艺化高效栽培配套技术以及茶油先进加工工艺和设备研发。培育出高出油率、高出籽率以及品质特异或者适合高海拔地区发展的油茶新品种,提升茶油品质,提高油茶林的产量和综合效益,开发出高附加值的油茶营养品、保健品、化妆品和特种用油。
四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与推广。在建设好国家和院里在各地设置的重点科技试验示范点的基础上,中国林科院还将长期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产区送科技下乡、举办技术讲座,开通电话服务热线以及网上咨询等,积极开展科技服务,为地方油茶科技发展提供产业信息、决策咨询、新品种和新技术等综合服务,共同推动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中国林科院虽然在油茶产业的技术创新方面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并没有止步,而是大步前行,继续演绎精彩,为实现我国油茶产业的大发展、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利来国国际网站-www.qdsonghua.com
申明:如本站文章或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